青春年少 发表于 2012-7-22 00:37:22

看清高晓松,发现萨顶顶

我常常在想,为什么老狼的一首《同桌的你》把高晓松推火了,他自己却名落孙山,混得一点也不好,就跟一街头艺人似地,偶尔走穴,显得落魄。
与前者形成强烈对比的是,“高晓松”这个原本没多少人知道的名字在沉寂了多年之后,于200?年突然冒了出来,并且很快为大众所熟知,包括饭店服务员、足疗店的洗脚妹及各种屌丝。对此我感到非常讶然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晓松在平媒及网络迅速窜红?
先说“屌丝”的“屌”字,之前一直被互联网屏蔽,甚至在输入法里也找不到,但自从“屌丝”的“屌”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含义之后,它就成为一种口口相传的(网络)文化符号了。于是,“屌”的使用得到了普及。因此,“屌”字火了,而“屌丝”正在没落。
现在大家也许不难看出,老狼就是那位默默的“屌丝”,而高晓松才是一株横行于市的“屌”。
只写了几首校园民谣,对中国流行乐坛没有任何突出贡献的高晓松,其病毒式营销手段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硕果?原因在哪儿,鄙人分析了如下几点:

高晓松具备一张视觉冲击力特强的脸,其画面新颖,比例关系处理不是很得当——但是很绝,用户体验很不一般,让人过目不忘、心有余悸。从广告学的角度上说,这叫“不要脸”。王力宏、郎朗、柴可夫斯基做不到。
高晓松的语言富有张力,从来没有词穷的时候,偶尔谈谈琴,但仍然以“喷”为主——迎合了媒体,满足了时代所需。从交际学上讲,这叫“上赶着”。有一本杂志叫“演讲与口才”。齐秦欠缺这一点,李宗盛、罗大佑更加做不到。
走进公知的队伍,成为公众人物,然后再谈音乐,——高晓松的这一思路非常巧妙,运用了“逆推法”,借以反证自己的音乐天赋与成就、竖立自己的领袖地位,于是他的那张脸便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符号?、∮或?。这一点跟韩寒有得一拼。而萨顶顶在这方面就显得外行,她每天谈音乐,每天为艺术献身,深入藏区与藏民生活在一起,了解藏文化,学习藏语,独创“自语式”演唱风格及流派,她不是公知,她不酒驾也不约架,因此她在国内就是个普通的“万物生”。所以说,她在山东卫视的《天籁之声》,只能作为高晓松的锦上添花之物,当然,这与国人的音乐修养及媒体的兴趣有关。
不惜利用家人(80后小老婆)、酒驾来炒作,将残疾人、中学时代的恩师拉上舞台大演煽情戏,到处当评委,指点歌手、激扬评论,著书立说、填词造句,当主持人、拍电影、说张学良……我都不知道这逼是干什么的了。

    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会这么忙吗?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衷于创作,不断以作品奉献给人民,真正的艺术家一定勤于思考、少说多做。说实话,除了同桌的你,我真不知道高晓松还有什么作品值得谈论,他没有意见领袖的水平,更没有受人推崇的实力,也就说,他没有资格乱说话。
他从来没有像萨顶顶一样走出国门为国争光,从来没有像崔健一样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推波助澜,从来没有李宗盛的敬业精神也从来没有罗大佑的才华,有的就是一张能说会道的猪一样的嘴。奇怪的是,还真有人愿意听他哼哼。原本应该守在幕后创作的他,竟不失时机地走在台前,掩耳盗铃、混淆视听。
上文提到的萨顶顶,我原本以为是2012年春晚之后杀出的一匹母马,近期风头正旺;我原本以为她如高晓松一样玩空手道,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!笔者很欣赏这位山东姑娘,她将中国音乐带到西方,将东方神秘舞蹈融入梵语歌曲,近期推出的第三张专辑《恍如来者》也令我大开眼界——原来,中国也是有音乐的!
坦然说,天生怕鬼的我不敢独自欣赏朱哲琴的MV——现场就更不用说了,她总是穿着一身寿衣上台,说是鬼片也许有点过,但我的确感到了毛骨悚然,很多人说她模仿萨顶顶,结果四不像,于是落得装神弄鬼的骂名。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道理,但也颇显夸张,至少我认为,朱哲琴除了与谭盾在上海某大赛作弊惊动了文化部之外,也没有什么把柄勒在他人的手里。
如果不是萨顶顶摘得格莱美奖,我还真不知道她有一个粉丝叫朱哲琴,只是,这位粉丝的妆容早已吓退了联合国。
高晓松,萨顶顶,谁是真正的人们艺术家,一目了然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看清高晓松,发现萨顶顶